close
第一家來台上市中國企業──揚子江船業
中國最賺錢船廠拒接高價單
撰文者:韓斌
金融海嘯前,全球瘋狂下訂,這家船廠卻拒絕誘惑,著手深化客製能耐,這不僅讓它逃過全球造船業撤單危機,還反向挖出七○○%訂單成長,一舉超越龍頭,獲利稱王。
「台船董事長一直找我們,看看大家有沒有合作空間。」在江蘇江陰長江邊上,揚子江船業董事會辦公室主任張耀需要很大聲,費盡力氣才讓人聽到這句話。這裡很吵,密密麻麻的兩岸全是大大小小的造船廠,一排排紅色吊車、一艘艘巨型貨輪正在施工,中國造船業的心臟就在這裡。
九月,揚子江船業將在台灣股市掛牌TDR,成為中國企業在台灣股市上市的第一家。預計籌資規模達到新台幣近四十億元,相較一般外商在台上市平均規模約新台幣十五億元,揚子江的發行規模超出一五○%。
為什麼這家造船廠能讓台灣證券界願意大手筆配合?原來,這家造船廠有一段打破景氣循環,連續五年多毛利率平均超過二一%的優異成績單。
二○○八年第三季美國金融風暴爆發,全球景氣急轉直下,全中國上上下下一千多家造船廠都遇到零訂單困局。反觀揚子江船業,不僅毛利從○七年人民幣八億八千萬元成長到○八年的人民幣十三億六千萬元,到了景氣稍有恢復的○九年,揚子江毛利首次突破人民幣二十二億元,毛利率二一%。
對比中國最大造船廠中國船舶,○九年營收規模人民幣二百四十八億元,淨利僅人民幣十二億元。揚子江船業○九年營收人民幣一百零六億元,淨利卻達二十二億九千萬元。
嗅到泡沫危機 寧少賺兩成,拒接高價單
造船業是週期性強的行業,景氣一旦急轉直下,全球貿易額大幅下降,造船業訂單就好像冰凍一樣,一艘新船訂單都沒有,金融風暴時期,上海一家船廠董事王苗苗這樣描述:「景氣,那是垂直向下,從來沒遇到過。」
為什麼揚子江船業不受影響,反而獲利可以大幅成長,打破景氣的魔咒?原來,在○七年景氣最好時,揚子江船業不像同業一樣拚命接高價訂單,反而拒絕高出二○%價格以上的訂單,拒絕高獲利。
九月,揚子江船業將在台灣股市掛牌TDR,成為中國企業在台灣股市上市的第一家。預計籌資規模達到新台幣近四十億元,相較一般外商在台上市平均規模約新台幣十五億元,揚子江的發行規模超出一五○%。
為什麼這家造船廠能讓台灣證券界願意大手筆配合?原來,這家造船廠有一段打破景氣循環,連續五年多毛利率平均超過二一%的優異成績單。
二○○八年第三季美國金融風暴爆發,全球景氣急轉直下,全中國上上下下一千多家造船廠都遇到零訂單困局。反觀揚子江船業,不僅毛利從○七年人民幣八億八千萬元成長到○八年的人民幣十三億六千萬元,到了景氣稍有恢復的○九年,揚子江毛利首次突破人民幣二十二億元,毛利率二一%。
對比中國最大造船廠中國船舶,○九年營收規模人民幣二百四十八億元,淨利僅人民幣十二億元。揚子江船業○九年營收人民幣一百零六億元,淨利卻達二十二億九千萬元。
嗅到泡沫危機 寧少賺兩成,拒接高價單
造船業是週期性強的行業,景氣一旦急轉直下,全球貿易額大幅下降,造船業訂單就好像冰凍一樣,一艘新船訂單都沒有,金融風暴時期,上海一家船廠董事王苗苗這樣描述:「景氣,那是垂直向下,從來沒遇到過。」
為什麼揚子江船業不受影響,反而獲利可以大幅成長,打破景氣的魔咒?原來,在○七年景氣最好時,揚子江船業不像同業一樣拚命接高價訂單,反而拒絕高出二○%價格以上的訂單,拒絕高獲利。
一家造船廠不接高價訂單,反而成為最賺錢的船廠,這聽上去有些古怪。「當時,所有人都像瘋了一樣到處搶產能,一艘船一轉手獲利就是四○%以上,船廠開出多貴的價格,中間商都敢接,船還沒出廠就已經轉過一道手了,」說話乾脆俐落的揚子江船業董事長任元林回憶道,「我們當時就在想,這些訂單絕不能接啊,總是感覺快出事了。」
當時全球造船業的產能有限,造出來的船需求無限,很多人在全球搶賺景氣最後一段的瘋狂泡沫財。
價格一天天不斷往上竄升,一艘上百億元集裝箱海船,好像是一噸一千多元的小麥,中間商不管有沒有下家,就不斷打全球各地造船廠的電話,先加價二○%搶下產能再說。接?還是不接?這變成是揚子江船業的一場大考驗。
體恤船東困境 只要不撤單,可暫停付款
○八年第一季,全球造船業和全球經濟最瘋狂上升期,揚子江卻拒絕許多中間商的訂單,少賺二○%,把產能讓給長期合作的老顧客。等到第三季全球金融危機爆發,揚子江沒有因為中間商毀約,而面臨中國大多數船廠都碰上的零訂單局面。
甚至,金融危機爆發的第一時刻,任元林還選擇做了兩件事:一,要所有業務打電話給船東,只要不撤單,造船資金可暫停付款,只要簽下繼續履行合同的同意書,揚子江可以先墊款。二,如果已經造好的船,就不要為難這些老顧客,可以先停在揚子江船廠裡,這樣還幫船東省港口停船費,他要跟這些老顧客搏感情。
等到了○九年第三季景氣突然好轉,受到任元林恩惠的船東,果然將運輸糧食等大宗物資的散貨船訂單,一口氣都下到揚子江,「事在人為,事,都是人做出來的。」任元林說。
這讓他二○一○年上半年的毛利率維持在二四‧一%,創下近六年新高,打破景氣迴圈的魔咒。從一個江陰的小船廠搖身變成中國的造船獲利王,毛利率比龍頭中國船舶高出十五個百分點。
當時全球造船業的產能有限,造出來的船需求無限,很多人在全球搶賺景氣最後一段的瘋狂泡沫財。
價格一天天不斷往上竄升,一艘上百億元集裝箱海船,好像是一噸一千多元的小麥,中間商不管有沒有下家,就不斷打全球各地造船廠的電話,先加價二○%搶下產能再說。接?還是不接?這變成是揚子江船業的一場大考驗。
體恤船東困境 只要不撤單,可暫停付款
○八年第一季,全球造船業和全球經濟最瘋狂上升期,揚子江卻拒絕許多中間商的訂單,少賺二○%,把產能讓給長期合作的老顧客。等到第三季全球金融危機爆發,揚子江沒有因為中間商毀約,而面臨中國大多數船廠都碰上的零訂單局面。
甚至,金融危機爆發的第一時刻,任元林還選擇做了兩件事:一,要所有業務打電話給船東,只要不撤單,造船資金可暫停付款,只要簽下繼續履行合同的同意書,揚子江可以先墊款。二,如果已經造好的船,就不要為難這些老顧客,可以先停在揚子江船廠裡,這樣還幫船東省港口停船費,他要跟這些老顧客搏感情。
等到了○九年第三季景氣突然好轉,受到任元林恩惠的船東,果然將運輸糧食等大宗物資的散貨船訂單,一口氣都下到揚子江,「事在人為,事,都是人做出來的。」任元林說。
這讓他二○一○年上半年的毛利率維持在二四‧一%,創下近六年新高,打破景氣迴圈的魔咒。從一個江陰的小船廠搖身變成中國的造船獲利王,毛利率比龍頭中國船舶高出十五個百分點。
厚植客製能量 兩條船訂單追出十六條船
在豐年時忍住誘惑,不接高價訂單,景氣平常時,揚子江船業則透過造船客製化,來刺激創新管理。一般人只看到客製化會增加成本,但是,任元林卻想到創新「就是在九○%的基礎上加一個一○%,加一個克林吊(編按:即船上加吊車,會有翻船危險,需克服技術),就是新產品。」
而且,客製化的一○%會讓顧客原來只準備訂下兩條船,卻會訂下四條船。而規模化生產的結果是降低成本,一種船型造兩條和造四條成本上就差了一五%。因為客製化,揚子江最多一次一口氣從兩條船追出十六條船的需求。
對於揚子江這個第一家純中國公司在台上市,永豐金控發言人廖達德指出「這次揚子江預計發行二億四千萬單位,每單位預發行價格為十五‧五元,這個價格對比揚子江在新加坡上市價格等於是折價發行(截至八月二十三日股價為星幣一‧五四元,約合新台幣三十六‧一七元)。」言下之意相當看好其在台灣資本市場後市發展。
不過任元林對來台上市,他的算盤是看中台灣造船業技術實力,兩岸聯手搶全球造船訂單。
在豐年時忍住誘惑,不接高價訂單,景氣平常時,揚子江船業則透過造船客製化,來刺激創新管理。一般人只看到客製化會增加成本,但是,任元林卻想到創新「就是在九○%的基礎上加一個一○%,加一個克林吊(編按:即船上加吊車,會有翻船危險,需克服技術),就是新產品。」
而且,客製化的一○%會讓顧客原來只準備訂下兩條船,卻會訂下四條船。而規模化生產的結果是降低成本,一種船型造兩條和造四條成本上就差了一五%。因為客製化,揚子江最多一次一口氣從兩條船追出十六條船的需求。
對於揚子江這個第一家純中國公司在台上市,永豐金控發言人廖達德指出「這次揚子江預計發行二億四千萬單位,每單位預發行價格為十五‧五元,這個價格對比揚子江在新加坡上市價格等於是折價發行(截至八月二十三日股價為星幣一‧五四元,約合新台幣三十六‧一七元)。」言下之意相當看好其在台灣資本市場後市發展。
不過任元林對來台上市,他的算盤是看中台灣造船業技術實力,兩岸聯手搶全球造船訂單。
- 小檔案 _ 揚子江船業 [ 隱藏 ]
- 成立:1956年
董事長:任元林
財務狀況:'09年營收約合新台幣500億元、EPS約合新台幣3元
主要業務:建造散貨船、集裝箱船
地位:中國造船業上市公司淨利第1名
全站熱搜